重游黄山温泉

2025-02-04

一直想到黄山脚下的温泉再看一看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、第二次登黄山,都是由温泉那里上山的。两次登山,我均不满十岁,黄山给我留下印象之深可想而知。温泉一带,是黄山最早开发的区域——当年徐霞客两次来黄山,均先在山脚安顿,泡个温泉,第二天才进山。清初画师石涛有诗为证:“游人若宿祥符寺,先去汤池一洗之。百劫尘根都洗尽,好登峰顶细吟诗。”进山之前在此泡泉做好准备,下山后再度洗去疲惫,抖擞精神,已成惯例了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黄山进山路线改道,此地逐渐冷清。近些年翻阅老照片,突然一惊:我已有近半个世纪没有去过温泉小街了!一时深觉时光如梭……

今年六月,我再次来到汤口,乘内部车到了温泉。正赶上了梅雨天,整个黄山都云雾缭绕。小街上的老建筑勾起了我的记忆:这是汽车站、红旗楼、黄山宾馆、旅行社,那是友谊商店、温泉楼、桃源宾馆……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了似的,温泉一带看起来跟五十年前没有太大变化,仍是自“小补桥”以下二三百米长的小街。从历史文化和自然保护的角度来说,少有变化也是好事,因为自然和建筑更值得尊重和敬畏。

在温泉徜徉,一些景观让我感到亲切,可另一些景观似乎跟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——让我最没有想到的是,之前我一直以为进山蹬道口边上“大好河山”四个大字高耸入云,可是此次再见,发现它们只是镌刻在一块石壁之上,不似我想象的那样气势磅礴。“大好河山”每个字直径2米,为抗战之时驻徽州川军将领唐式遵所题。我默默寻思:如此误差,应是当年我个头太小,须昂首方能将“大好河山”收入眼底;另一方面,有可能是我将“大好河山”与唐式遵另外一副镌刻在立马峰上的“立马空东海,登高望太平”对联相混淆了。回忆只是向被回忆的东西接近,却无法与之合二为一。

黄山的进山蹬道,绝大多数是明万历年间修筑的。天宝六年(747),唐玄宗敕令将“黟山”改作“黄山”后,黄山南面的山脚下,开始有一些人慢慢聚集,并慢慢修建进山蹬道。大历年间(766-779),歙州刺史薛邕在汤泉立庐舍、设浴池,开启官方的交通及场地建设。大中六年(852),歙州刺史李敬方建白龙堂于汤池西,勒铭刻石以记。最早在这里修建寺院的,是唐朝的志满法师,志满法师因此被称为“黄山初祖”。志满法师所建,为古老的祥符寺。黄山有地名“佛子岭”,据说也因志满而得名。此后,南宋的右丞相程元凤,元代理学家郑玉,都曾在这里读书参悟。祥符寺位于桃花溪右岸,清乾隆年间的某个夏日深夜,暴雨后山洪突发,将祥符寺冲得片瓦不存,里面的僧人也无一幸免。同时遭遇浩劫的,还有跨越桃花溪的一座古桥梁“小补桥”。以此命名,是以为在此可以小补游客登山过溪的揽胜之兴。道光四年“小补桥”重建,1939年周恩来来皖南视察新四军,由歙县岩寺到泾县云岭途经黄山,曾在小补桥上留影。1956年,“小补桥”又被冲断,管委会于是在“小补桥”临近溪水的断桥处,修了一个亭子,由董必武题签:翼然亭。

温泉一带最好的景观,就是桃花溪两岸的石壁上,留下的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了。它们或大如巨石,或小如佩玉;或咏赞风景,或寄情抒怀;或题名记游,或托物言志;或灵动飘逸,或拙朴凝重。在黄山进山口处,除了“大好河山”外,附近石壁上,还有一些其他石刻,比如“天下名泉”“芳名千载”“气冠群山”等。有一处题刻内容为:“县人罗汝功同兄子公瑾、颂、愿,兄孙宗臣晔、厖臣竑、竦、缙臣昶,兄孙婿赵公识、吴察来游。淳熙六年十一月三日。”从内容来看,这是南宋之时歙县呈坎人罗汝功带着自己侄子罗愿等人来黄山所记。罗愿是《新安志》的作者,罗汝功生卒年不详,系南宋御史中丞罗汝楫的胞弟。罗汝楫曾任南宋朝廷监察御史,参与迫害岳飞,罗愿后来仕宦之余撰写《新安志》,是想以文史编撰的功德去排遣和洗刷屈辱和痛苦。这处题刻旁边,还有元代大理学家、歙县人郑玉所书之内容,郑玉曾很长时间隐于黄山温泉一带,既思索玄理、格物致知,也坐矶垂钓,竿有乾坤。黄山无与伦比的胜景,给予了他很多启迪和指引。据说桃花溪边的小补桥畔,有“黄山胜景”四个字,也为郑玉所书,只可惜没有找到。又据说郑玉石刻不远处,有“丹井”二字,为曾任兵部侍郎的歙县人汪道昆手书。汪道昆是徽州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人物,他不仅官居高位,更重要的是告老回乡后,在徽州兴办各种文化活动,诚邀当时东南很多有名文人来徽州,对徽州文化的兴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。

在桃花溪边,还有历史悠久的现代建筑安徽省职工疗养院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我父亲在这里参加全省青年创作会议,无意中邂逅了上海画院的大画家唐云。唐云跟我父亲聊了一会后,请父亲去他的房间坐坐,特地画了一幅《荷花图》赠予父亲。这一次美好的经历,自此成为父亲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在疗养院后面,还有好几处神秘的石质老别墅,相隔不远。它们大多是民国时期修建,有听涛居、紫云三宅、冷公馆、双溪阁等。最为著名的,是“听涛居”,也叫“正道居”,当年由蒋介石下令修建,准备给下野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所用。段是合肥人,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实权派人物,国民党上台后,一心想将这位民国大佬安排到风景绝美的偏隅之地,以免其惹是生非。可是别墅尚未建成,段已去世。“西安事变”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捕,先是秘密关押在浙江奉化雪窦山,之后被秘密押解到黄山,软禁在“正道居”中。没想到张学良的副官某天去屯溪采购物品,被驻扎在徽州的张学良的旧部认出。国民党军统见消息泄露,怕惹出事端,赶紧押着张学良仓促去了江西萍乡。此后,该楼用作黄山管理处图书馆。1965年董必武来黄山时,将之改题为“听涛居”,因近“人字瀑”可听涛声而得名。至于紫云三宅别墅,由紫云东楼、紫云西楼和翠明轩组成,均为两层砖木结构小型别墅。据说最初由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等人所建,与庐山民国时期的公馆、别墅群属同一风格,此后政治形势变化,汪精卫死去,别墅一直没有派上用场。解放后,郭沫若、巴金、丁玲、刘海粟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休假创作。

省职工疗养院的门口,生长着一株高大挺拔的木莲树。据说,这株木莲树种植于唐代,距今上千年了。上世纪之初,黄炎培以《申报》记者身份考察安徽、江西、浙江等地时,曾于1914年5月到达黄山。在温泉夜宿紫云庵,跟七十三岁的僧人性海攀谈,话题涉及黄山历史、掌故和佛学,相谈甚欢意犹未尽。性海将一本《黄山志》借给了黄炎培。离别之时,黄炎培将《黄山志》还给性海。性海特地馈赠了黄山所产火浣石、云雾草、云雾茶等,还馈赠了这株树所结之木莲果。黄炎培很开心,提笔写字相赠众僧人,赠性海联为:观止吾同徐霞客,开山汝定普门师。现在,这株珍贵的木莲古树仍立于桃花溪畔,树干雄壮健硕,树枝葱茏翠绿,夏天之时仍会结出累累硕果。

1949年之后温泉最有名的建筑,就是“观瀑楼”了。1979年7月11日至16日,邓小平同志在75岁高龄时,徒步考察了黄山,历时6天5晚,其中山上住了3晚,山下住了2晚,山下的两晚,就是下榻“观瀑楼”。7月15日下山后,小平同志在观瀑楼与安徽省委、徽州地委等同志,召开了一个座谈会,发表了被后人称作“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”的“黄山谈话”,提出“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。45年后,“观瀑楼”已成为相关陈列馆。在二楼的客厅里,我逐字逐句阅读了小平同志与有关负责人的谈话记录,心中大为感慨——言语质朴而亲切,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套话,全是在认真分析形势,研究解决问题,出发点都是让黄山和国家富起来强起来。

“观瀑楼”的二层有一个大阳台,若是晴天,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山著名景点“人字瀑”:两股瀑布,一撇一捺张开像一个硕大无比的“人”字。此行没能看到“大写的人”,让我有些遗憾,由此也生发感慨: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目的,就是“以人为本”吧——不以人为手段,而以人为目的,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。以理学“格物致知”的视角看,黄山天然而成的“人字瀑”,可当作上天对于世间的提醒和警示吧。

尽管雨下不止,我仍盘桓着不想离开。当我站在石阶上无意中瞥向脚下树丛中郑玉手书的“钓鱼台”石刻处时,突然发现那里站立着一只漂亮而独特的野鸡,上体和双翅为白色,后颈和上背带有黑色斑纹。再一看,在竹子和树木之下,还有第二只、第三只——是白鹇!当年李白来黄山,除了那首题为《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》的诗外,还有一首诗特别出名,就是《赠黄山胡公求白鹇》:

请以双白璧,买君双白鹇。白鹇白如锦,白雪耻容颜。

照影玉潭里,刷毛琪树间。夜栖寒月静,朝步落花闲。

我睁大眼睛遥看白鹇,庆幸自己能与它们相遇。那时候云雾缥缈,雨声簌簌,天地茫茫,一时不知猴年马月。

下一篇:「年味徽州」赏烟雨宏村,享黄山温泉
上一篇:黄山温泉原池遭到损害?回应:水温水质依旧 流量变少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